• 首页
  • beat365安卓版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beat365安卓版 > 新闻动态 > 不能什么钱都赚!盾构机被扣广州,印度着急,不能“开疆拓土”了_中国_设备_Afcons

    不能什么钱都赚!盾构机被扣广州,印度着急,不能“开疆拓土”了_中国_设备_Afcons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2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92

    印度要建高铁,进口了三台超大盾构机,没曾想被卡在了中国广州的港口,

    少了这三台核心设备,整个项目都得停滞。

    我国也不是不给,关键是这批盾构机里有稀土,

    你提交不出用户证明和实际技术用途,我方怎么放行?

    “德国制造”背后的中国影子

    被扣的三台盾构机,名义上是印度向德国隧道巨头海瑞克订购的,

    但这家德国公司早在几年前就把大部分生产交给了中国的代工厂,

    特别是广州一家设备制造基地,负责组装和测试几乎所有亚洲市场的盾构产品。

    展开剩余91%

    这些设备巨大无比,每一台直径达到13.56米,重量数百吨,

    是目前亚洲在建高铁项目中最庞大的地下掘进工具。

    真正让它们“活”起来的是里面的稀土永磁电机,

    这是盾构机核心中的核心,驱动数百吨刀盘切割山体,靠的就是中国掌控的稀土供应和加工链。

    德国负责方案设计、标牌和后期服务,中国负责制造和供货。

    这种“德国牌中国造”的合作方式,印度一开始是心知肚明的,但在后续操作上却玩了点“小聪明”。

    涂个壳就当本地制造?

    2024年底,第一台盾构机刚抵达孟买港,印度方面就迫不及待地举办了一场高调亮相仪式。

    这台盾构机被漆上了象征印度国旗的橙白绿三色,媒体用上了“Make in India”标语,

    工程负责人振振有词地说这是“印度技术突破”的象征,宣称将逐步摆脱外部依赖。

    问题是,中国方面的技术团队迟迟未获签证入境,

    原本计划由中德联合团队完成的设备组装与调试环节,被印度方面单方面中止。

    他们试图“自力更生”,自己拼装剩余两台盾构机。

    很快问题来了,他们连核心线路怎么接、控制系统怎么配都搞不定。

    一个中国技术人员私下透露:“他们连变压器都装错了。”

    盾构机最终卡在仓库里,成为一堆昂贵废铁,

   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。

    出口管制落地

    2024年11月,中国正式将“含稀土永磁体的工业电机”纳入《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》。

    这类设备因为既能用于民用建设(如高铁、地铁、港口隧道),

    又可能在军事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,因此被认定为“潜在敏感物资”,

    按照新规,任何国家在进口此类产品时,都必须提交“最终用途证明”,

    说明设备用途、接收单位、再转运风险,并接受出口国审查。

    印度偏偏两样都没做:既没补交EUC材料,也迟迟未付最后一笔设备尾款。

    结果就是这三台已组装完毕的盾构机在广州港口出不了关,连一颗螺丝都不能动。

    印度方面这才意识到,他们踩到了“灰线”,

    以为能用“德国中转”跳过中国监管,结果却被政策堵了死路。

    事关中印边境安全?

    这三台盾构机到底有什么“特殊”之处?为什么中国宁可得罪买家,也要卡住不放?

    事情远不只是经济账,印度这次引进盾构机的目的,是为了在西部海岸打通一条高铁隧道。

    技术专家指出,同样的设备一旦运往北方山区(如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段),

    就可以被用于构建地下军事设施,包括兵力快速输送通道、

    导弹发射井、军火仓库,甚至隐蔽掩体。

    “别看是搞基建的,盾构机在战争中是战略兵器。” 一位熟悉军工合作的匿名人士指出,

    这几年印度在边境频繁扩建道路和隧道,中国早有警觉。

    如果这类超大直径盾构设备落入其军方手中,未来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屏障可能不再可靠。

    中国方面显然不想“亲手把挖山工具送到对面手里”。

    “什么钱不能赚”

    从广州港口传来的这则“盾构滞留”消息,很快在中国制造圈内掀起讨论。

    一些企业表示“这只是一次物流事故”,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问,

    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什么钱能赚,什么钱不能赚?

    中国制造几十年崛起,靠的就是“哪里有订单,就往哪送货”的商业逻辑。

    但面对像印度这样一边在边境对峙、一边在高调推动“去中国化”的国家,

    继续提供关键设备,是否还合适?

    业内甚至开始讨论一个激烈选项:对印度所有存量盾构机进行远程“熔断控制”

    也就是通过嵌入系统芯片,实现一键停机,让对方即使拿到设备也无法使用。

    这种技术在高端数控机床、卫星设备上早有应用。

    “如果他们敢拿来挖军事隧道,那我们就敢让它开不了机。”

    高铁计划一再延期,印度焦头烂额

    这场风波最直接的受害者,其实还是印度自己。

    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计划,最初是日印合作的标志性工程。

    日本提供新干线技术,印度负责土建。

    项目2017年开工,原定2023年通车,如今已经延期到2030年。

    这三台盾构机的卡壳,成为最新一次延误的导火索。

    更棘手的是,印度承建方Afcons面临巨额违约金,还被爆出因为设备迟迟不到位,

    现场工人被迫休假、合同解约。

    多家印度本地媒体甚至以“技术自断经脉”形容这次事件。

    与此同时,Afcons也正在尝试“补救”:有人爆料称,他们已向日本厂商求助,

    看能否“换用日本设备”,但技术对接和海底段适配问题让项目再度陷入不确定。

    印方反应在升级

    当然,印度也不甘示弱,

    印度政府在2025年初发布通告,对多个中国设备制造商启动“技术安全审查”,

    理由是“确保关键基础设施自主可控”。

    此外印度海关开始对来自中国的机械设备进行延迟清关,

    在中印边境多个项目中,临时暂停中方设备安装合同。

    舆论场上,也有声音提出要“打造完全本土盾构系统”。

    但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
    盾构机是全球最复杂的工程设备之一,从刀盘设计到电控系统,

    从密封模块到冷却系统,全流程协同高度依赖经验积累。

    一位工程咨询公司负责人坦言:“如果现在让印度从零开始做盾构机,

    起码十年打底,还得依靠进口材料。”

    局势未定

    如今这三台盾构机依旧静静停在广州港,像三头沉默的“钢铁怪兽”,

    成为中印间一场无声对峙的象征,

    对印度而言,这是“去中国化”战略遭遇的一次现实撞墙,

    对中国来说,这关于“战略产业链控制权”的一次自我确认,

    钱不是不能赚,但不能什么钱都赚。

    特别是当一笔生意的背后,是一个正在蠢蠢欲动、

    随时可能在边境给你制造麻烦的对手时,那就更该慎重。

    发布于:河南省

    相关资讯